脑出血发生机制对于颅内动脉瘤等其它疾病引起的脑出血,当然要首先考虑原发病,不在本讨论之内。尽快拨打120去就近有CT的医院明确脑出血的诊断,进行有效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当病人因脑出血症状送往急诊室时,医生只通过二维医学影像确定出血位置。因此,目前此项技术在我国广泛开展,尤其在基层医院使众多的脑出血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约 10–30/10 万人,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脑出血的原因很多,80% 左右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小血管病变,其次是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瘤卒中等。常在白天活动中发病,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脑出血发生机制
对于颅内动脉瘤等其它疾病引起的脑出血,当然要首先考虑原发病,不在本讨论之内。
一旦高血压脑出血,脑实质内血进入脑实质,造成对脑组织撕裂和压迫的损伤,随着密闭颅容积增多、颅压增高和凝血作用,出血在一定范围内会自行停止,形成一定体积的血肿,随后造成继发性脑损伤。根据出血位置、出血速度及出血量大小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致残致死率非常高。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生存下来很容易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甚至植物状态等后遗症。
脑出血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细胞毒性水肿:血肿可造成神经元、胶质细胞的直接撕裂性破坏和机械性压迫,并在封闭的颅内产生占位效应;同时继发产生脑缺血;进一步可致谷氨酸释放、钙内流,线粒体衰竭;钠潴留,细胞毒性水肿,坏死。
二、血管源性水肿:凝血酶、亚铁离子、氧化血红素(血肿分解产物),造成小胶质细胞激活,自由基和炎性因子大量释放,瀑式反应,最后造成血管源性水肿。
三、脑积水:出血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突发或迟发性脑积水。
因此针对其损伤的主要作用来源于血肿的机械作用与血肿分解产生导致的毒性反应及脑脊液循环障碍,在继发性损害发作前阻止它是一条有效的策略;现今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主要针对这个思路,对血肿周边的脑组织有效保护,防止继发损伤是主要方式。
但脑出血的另一风险是再出血,可能导致再出血增加,或二次损伤减少手术治疗的收益,因此对不同的治疗方式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
高血压病人一旦出现头痛、呕吐、偏瘫、吐字不清甚至昏迷、大小便失禁,首先考虑脑出血。首先让患者平静,头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引起窒息。尽快拨打120去就近有CT的医院明确脑出血的诊断,进行有效治疗。对于脑出血采用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预后更好,建议诊断明确后,应尽快找专科医生治疗。少量出血,采取非手术治疗;出血量大影响生存质量或者危及生命的采取手术治疗。
脑出血手术方式有很多,包括传统开瓣血肿清除、小骨窗血肿清除,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微创置管血肿引流术。而当前微创治疗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其中立体定向或可视导航方式最值得期待,也得到很多指南的推荐,是现代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新观点。它主要包括:定向软通道技术;框架立体定向--长轴置管方式;无框立体定向--长轴置管方式;导航可视方式--Vario guide导航穿刺。
传统的治疗方式
当病人因脑出血症状送往急诊室时,医生只通过二维医学影像确定出血位置。一旦决定实施外科手术清除血肿,由于情况紧急,通常医生会选择简易定位方法,依赖自身手术经验直接进行开颅手术或徒手穿刺治疗。
立体定向与导航可视方式
立体定向与导航可视方式,是一种精准定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高效地到达出血部位,完成抽吸动作,同时避开重要的脑组织和血管。立体定向精准置管引流治疗,在对脑组织创伤很小的情况下,尽快清除血肿,促进功能恢复。框架立体定向和Vario guide导航可视穿刺相对操作复杂,不太方便,而无框立体定向相对前二者而言有更大的便利性。
定向(微创)置管新技术
微创新技术(无框架或可视的三维定位 软管置入 纤溶药物溶解剂),具有如下优点:①三维(或可视)定位准确;②操作简单、创伤小、风险低;③可迅速有效减少血肿体积;④神经功能恢复快;⑤康复早期开展,费用低,预后好等。因此,目前此项技术在我国广泛开展,尤其在基层医院使众多的脑出血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随着微创定位方式的精确性与微侵袭性的提高,其适应症逐渐扩大。对于脑干血肿、功能区血肿和小体积血肿的外科干预也在逐渐实践中,受到国内外脑出血专家的推崇,已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