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认为这口潭其实是一个拥有神秘力量的无底深渊。当地的传言说,巴丁潭里面有着神秘的动物,能够将几百斤重的水流拽下去。而最为旅游者们所称道的,当属广西东兰县的红水河第一湾。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是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根据这些特征,潜水员们判断,这是一条野生鲇鱼。
在广西壮族自治县,有一个天然的胜景,红水河第一湾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饱眼福,但这样一处人间仙境,竟然还有着当地人都谈着色变的恐怖一处。
在广西东庙乡附近,有一口名为巴丁谭的水潭,巴丁谭里面的潭水碧蓝清澈,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好看,但当地人却对这口潭忌讳莫深。当地人认为这口潭其实是一个拥有神秘力量的无底深渊。当地的传言说,巴丁潭里面有着神秘的动物,能够将几百斤重的水流拽下去。这一传言引起了地理考察队的注意,他们决定到潭里一探究竟。让潜水员下潜到一百米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都毛骨悚然。
那么,巴丁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潜水员看到了什么样的东西?巴丁潭里面是不是有着神秘物种?
红水河,源自云南曲靖的南盘江,在望谟县与北盘江交汇,因为流经云贵高原红色砂岩层,水色呈现红褐色,故称之为红水河。而最为旅游者们所称道的,当属广西东兰县的红水河第一湾。百里红水河奉献给东兰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卷,奇山秀水,高峡平湖,水田相映,风景旖旎。红水河流经板文村的时候,形成“U”字形大峡谷,后世称其为“红水河第一湾”,河道狭窄,两岸高山耸立,直插云天,与水面高差数百米,峡谷之间常年云雾缭绕,蔚然壮观,是寻奇、览胜、探幽难得的好去处。
红水河蜿蜒流淌,沿岸的人文民俗丰富多彩。不过,在东兰境内,很多民俗文化都和圆形脱不开关系,比如说当地流传已久的铜鼓。铜鼓是当地百姓在节日期间祈求风调雨顺的重要器物,铜鼓上面遍布着鱼、虫、青蛙等各式各样的图腾,而浑圆的外形充满了圆满和睦的寓意。这样的圆形,也遍布在东兰境内的群山峡谷之中,红水河边上,有着密密麻麻的圆形水潭,这些水潭星罗棋布的排列在江湾之上,虽然大小不一,但是规整的圆形还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圆形水潭的下面,充满了很多未解的秘密。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关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背靠都阳山,南邻红水河,因为独特的地势,让山岭间洼地里面遍布了各式各样的水潭 ,当地百姓的劳作耕种还有生活用水都离不开这些水潭。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有一口不同寻常的幽蓝水潭——巴丁潭。当地的村民表示,这个水潭很深,从来就没有见到底,就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村民们表示,多年前的一天,一头重达百公斤的水牛,不慎落入到了水潭之中,边上的人还没来得及施救,在水里苦苦挣扎的水牛很快就沉入到了潭中,瞬间就失去了踪影,水面再次恢复了平静,似乎刚刚的水花不存在一样。村里当时在场的老人说,牛掉下去根本没有办法打捞上来,那一幕,就像是水里面有东西硬生生地把水牛拖了下去。
无底深潭,再加上传得神乎其神的神秘力量,让当地的百姓在感到好奇的同时又有些惊恐。很多村民都好奇,水潭底下是什么样子的。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和考察巴丁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地理专家亲自前往藏着深山之中的都安瑶族自治县。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是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瑶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在黄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部落、诸侯割据,战事连年等影响逐渐开始分散,瑶民被迫迁入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后来,他们在边远的高寒山区或深山密林里面定居,以刀耕火种、不固定的游耕农业经济为主。所以,因为地势偏远再加上交通不便,瑶族居住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会比较落后。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当考察人员进入到这片净土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他们在江边搭建了一个台子,伴随着古老的歌谣,身穿民族服饰的人们站在圆台上跳着奇异的舞蹈。向导解释说,这是当地人为了祭祀河神、祈求安康的独特仪式。
沿着红水河一路向上,刚进入都安境内,考察人员就发现了一些水潭。这些水潭清澈见底,边上有些当地人正在挑水,看到这一幕,考察人员都十分纳闷,东庙乡里的巴丁潭,真的有传言说得那么可怕吗?
几经辗转,一路艰辛,考察人员终于来到了东庙乡,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百余米高的山峰,直冲云霄,山脚下面就是巴丁潭。巴丁潭类似椭圆形,水面呈碧蓝色,从岸边往水里看去,十分幽深。
为了对水潭的深度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考察人员找来了一百米长的标准测量绳进行测量,让考察人员惊讶的是,所有的测量绳全部放完,下坠的力量依然存在。如此深的潭,水面清澈幽蓝,巴丁潭的水下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又一个谜题让巴丁潭的神秘面纱又加重了一层。
考察人员决定,利用潜水装备,潜到潭底下一探究竟。竟然有人想要潜入巴丁潭,这一消息一传出,瞬间吸引了周边的村民,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到了潭边,期待着考察人员能够给出什么样的结果。
潜水员观察了一下巴丁潭的地势,发现巴丁潭南边的最外侧坡度较缓,适合入水。于是,潜水员将设备全部搬到了南坡,尝试将这里作为入水点。经过商谈,潜水员准备采用深度潜水的方式,每个队员都要佩戴一套重量在80千克的专业潜水设备,其中包括压缩空气瓶,浮力调节器和呼吸调节器等等。
但是在未知的水域里面潜水,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情,巴丁潭的潜水员们,将如何应对水下出其不意的状况呢?
由于水潭的底部常年接受不到阳光的照射,一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表示,这种深潭下面的水温,往往会比水面低很多,在这样的水温下,人的体温也会迅速下降,这将会对人体带来极大的危险,轻则导致身体抽筋,严重的还会有性命之忧。为了生命安全,潜水员在进行深潜的时候,都要穿上保暖效果非常好的全干式潜水服,这种潜水服能够保存人体八九分的热量,不至于让人失温。
一切准备就绪,潜水员依次入水,随着潜下去的深度慢慢增加,水下神秘的世界开始慢慢浮现了出来。当下潜到20米以下,太阳光已经无法照射进来,潜水队员不得不打开随身携带的专业潜水灯辅助前行。
由于水下情况不明,潜水员一边布置着引导绳,一边严格按照顺序依次往下前进。当下潜到水下40米的时候,水下面有着很多凸起,如同薄刃的岩石,这些岩石险些将潜水员身上的氧气管割开。
洞穴中有很多沉积的沙石,石壁上附着着淤泥。这些石沙在潜水员呼出的气泡的影响下,在水中四处飞舞,还引发了难以辨别方向的水下“沙尘暴”。水域底部,流水长年沉积了大量的有机物和岩石碎屑,这些物体的重量很轻,一旦水流发生变化,就会在水中弥漫开来。密闭的空间,扬起的沙尘,无法看清东西,潜水队员面临着一场危险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潜水队员凭借着他们自身过硬的能力,转危为安。在经历了两次危险的考验后,潜水队员开始往更深的地方探索。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遇到了新的麻烦。出现在潜水员面前的。是一个非常狭小的水平通道,这条通道长约20多米,但是宽度却只有0.5米。由于通道太过狭窄,潜水队员根本就没有办法正常前行。
为了前进,他们不得不冒险地将氧气瓶从身上摘下来,抱在胸前推着朝前游去。继续下潜,队员们突然发现,角落里面出现了一个身影,而且速度极快地移动着。潜水员立即用水电筒照了过去,这是一条通体金黄的鱼。这条鱼身长大约四五十厘米,全身布满了细小的鳞片,头部扁平,鱼口很大很宽,鱼头上面还有两根长长的胡须。根据这些特征,潜水员们判断,这是一条野生鲇鱼。
那么,除了这种鱼,水潭深处还有其他生物存在吗?而且,潜水员已经潜了那么久了,却始终没有看到潭底,那么,巴丁潭到底有多深呢?等到下潜到大约一百米深的时候,潜水员依旧没有找到水潭的最深处。
这个时候,潜水员的前方出现了多个向下的支洞,队员们根本没有办法判断,哪个支洞能够通往潭底。不过,如果贸然前行,可能会遇到新的危险。于是,在支洞面前徘徊了片刻后,潜水员决定返回水面。
深不见底的巴丁潭,复杂的水下地形,为潜水员制造了不少麻烦和危险,不过好在,一切有惊无险,潜水员们平安地返回到地面上。虽然潜水员们没能够到达巴丁潭的潭底,但是他们带回了大量关于水底的珍贵影像,让岸上众人对巴丁潭的水下地形有了大致的了解。
地理专家仔细观察了潜水队拍摄的水下视频资料后,专家表示,潭下的通道很有可能和地下河有关系。在随后的考察中,科考队发现,在巴丁潭附近,存在着许多深达数十米的,甚至数百米的深坑。这些深坑是长期侵蚀作用的产物,深坑的底部,往往都有地下河的存在。
经过一系列的科考观察,专家推断,巴丁潭其实是地下河上方一个灌满水的小型天窗。长期的雨水侵蚀作用,使落水洞逐渐发育扩大,地下河不断下切,最终导致洞顶崩塌,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连通地表的幽深洞穴。当地下河水位上升到地表附近时,就变成了深不见底的水潭。随着地下河不断下切,水潭的底部还会变得越来越深。
南宁师范大学的曾令锋教授表示: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的五大造型地貌之一,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且逐步扩大。潜水员只是潜到了100米,但是根据这边的喀斯特地区灰岩石的可溶性,巴丁潭的深度肯定是比想象的要深,沿着这个裂缝一直到溶解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确实是一个无底洞。
广西是我国岩溶地质发育比较集中的地区,各种各样的深坑大量存在,有的还被地质专家称之为天坑,在距离都安大约200千米远的乐业县,就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天坑——大石围。这个深坑的垂直深度约613米,长宽都达到了几百米。深坑四周岩壁陡峭险峻,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漏斗奇观。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调查发现,天坑是由于雨水沿着垂直裂隙溶蚀岩体,不断侵蚀崩塌之后形成的,这和巴丁潭的形成原因和地质构造有着众多相似之处。
但是,巴丁潭和那些天坑还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潭中灌满了碧蓝色的清水,那么,这些水是从何而来的呢?而在都安境内,竟然分布着300多个和巴丁潭类似的深潭,这些水潭同样深不见底。神奇之处在于,这300多个水潭分布的极为规律,相互之间构成了极为庞大罕见的串珠状水潭群。
专家推测,很有可能是因为当地的降雨量过大,四周山体所承接的降水无法及时排泄到河流之中,导致这些深坑积满了雨水。为了找到答案,科考人员专门前往当地的水文部门,查过资料后,专家发现,都安地区的年均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可以说是雨水充沛了,似乎这些深潭的形成和降水确实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但是等到专家查阅广西其他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之后,又发现了一个新的蹊跷之处。原来,整个广西的降水量都在1200至2000毫米,个别地方甚至超过了2000毫米,而都安的降水量只达到了广西地区的平均值,年降水量也和其他地区相差不大,这么说来,这些深潭的形成原因和当地的降水量关系并不是很大,那么,这就让人感到奇怪了,都安境内为什么会存在数量如此之多的深潭呢?
科考人员进一步在巴丁潭附近展开考察,在巴丁潭附近的一个溶洞内有了新的发现。溶洞顶部的岩石比较破碎,有明显断裂错位的痕迹,是典型的断层构造。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科考人员发现,整个都安是坐落在南北走向的大断裂带上,境内也分布着多条小断裂带。
断层中那些破碎的岩石,更容易被流水侵蚀,从而形成地下河的通道。在溶洞内,科考人员果然发现了几条水流,这些水流静静地向洞穴深处流去。专家表示,这些断裂带的附近,往往都发育着或大或小的地下河。由于地下河水长时间对岩层的不断侵蚀,地表的落水洞很有可能被河水穿透,从而发展到最后,地下河和落水洞相互连通,如此一来,地下河水就会倒灌进落水洞。长此以往,在这条断裂带上,就会形成像串珠一样的溶蚀水潭。
曾教授还发现,都安境内300多个水潭,果然是按照一条断裂带分布的。从地形上看,都安处于一个由大型地质断裂带形成的槽谷之中,这种槽谷在地质学上被传为断裂带槽谷,就像一个巨大的水槽,非常有利于雨水的汇聚。因为,虽然都安境内降水量并不突出,但是却承接了来自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水流。再加上都安境内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由石灰岩构成,在大小断裂带的控制下,大量地下河得以发育。四周丰沛的水流汇聚而来后,并没有形成地表江河,而是渗入到了地下河之中,从而早就了都安地区庞大的地下河水系。
这些地下河水系一路向南,最终汇入位于都安南端的地表河——红水河之中。红水河中的很对鱼类,在繁殖期的时候,往往会沿着河道逆流而上,到水流更加湍急的地方去产卵,所以潜水队员能够在巴丁河深潭下看到野生鲇鱼的原因。
沧海桑田,在千年的岁月流逝中,都安的地下河溶蚀出了奇妙的地下世界,也塑造出了众多幽深水潭。喀斯特地理奇观既有美学价值,同时也拥有着极为重要的科考价值。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力量真的是十分强大和神奇。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